oa.house365.com_det365娱乐官网登录_game365备用网址
安徽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促进农民
就近就业增收若干措施的通知
皖发改就业〔2022〕612号
各市人民政府,省有关单位:
经省政府同意,现将《促进农民就近就业增收若干措施》印发给你们,请认真贯彻实施。
2022年11月9日
促进农民就近就业增收若干措施
为落实“两强一增”行动要求,依托各级经济开发区、高新区、城区等加强产业布局,吸纳农民就近就业,促进农民增收,提出以下措施。
一、提升开发区就业吸纳能力
1.拓展各市城区开发区高质量就业空间。加快发展壮大高端装备、智能家电、绿色食品等新兴产业,培育带动一批“专精特新”中小企业发展,扩大农民工高质量就业容量,吸引更多高技能、高适配农民工返乡留乡就业。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和扩大生产,持续提升劳动生产率,促进农民工收入稳定增长。加快“一区多园”配套产业发展,围绕工程服务、机械维修、现代物流等领域,开发更多适合农民工就业的技能型岗位。“十四五”期间,全省城区开发区新增吸纳农民工就业50万人左右。(责任单位:省发展改革委,配合单位:省商务厅、省科技厅、省经济和信息化厅、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等,各市人民政府负责落实,以下不再列出)
2.增加县域开发区普适性就业岗位。聚焦“一县一业”,加快建设县域特色产业集群(基地),协同城区发展汽车零部件、电子元器件等配套产业,优化升级化工、建材等传统制造业,因地制宜发展纺织服装、鞋帽箱包、农产品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,创造更多当地农民就近就业岗位。“十四五”期间,全省县域开发区新增吸纳农民工就业40万人左右。(责任单位:省发展改革委,配合单位:省商务厅、省科技厅、省经济和信息化厅、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等)
二、拓展城区就业增收渠道
3.提高市区就业增收承载力。结合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行动实施,加大区域性专业市场、消费商圈、特色街区等布局建设力度,打造一批进城农民就业创业平台。加快推进产城融合发展,打造一批产业新城,增加楼宇物业、绿化环卫等服务型就业岗位。实施暖民心行动,加快“15分钟生活圈”建设,打造“新徽菜·名徽厨”“徽嫂”等劳务品牌,吸引农民工进入家政、养老、托幼、住餐、维修等领域就业。规范发展平台经济,支持农民工从事网约车、快递、直播销售等新就业形态。“十四五”期间,全省市区新增就业创业农民工70万人左右。(责任单位:省发展改革委,配合单位:省住房城乡建设厅、省商务厅、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等)
4.扩大县域城镇就业增收容量。加快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,大力发展卫星县城、专业功能县城、农产品主产区县城、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城,引导产业、人口向资源环境承载力强、发展潜力大的县城和集镇布局。按照“应用尽用、能用尽用”原则,政府投资项目尽可能实施以工代赈,优先吸纳当地农民参与道路交通、地下管线、河湖水系等市政工程建设。支持发展“小店经济”“电商经济”,鼓励当地农民就近就业创业增收。开发一批护路、护林、水管等乡村公益性岗位,兜底安置脱贫人口和防止返贫监测对象就业。“十四五”期间,全省县域城镇新增就近就业创业农民工90万人左右。(责任单位:省发展改革委,配合单位:省住房城乡建设厅、省商务厅、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等)
三、依托乡镇园区促进家门口就业
5.拓宽农业园区就业增收渠道。积极创建一批农业产业园区、农业科技园区、农业智慧园区、区域性良种育繁基地等平台,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,培育龙头企业牵头、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跟进、广大小农户广泛参与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,提高农民务农收益。继续建设一批青年创业园、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园,每年支持2万名以上农民工返乡创业。实施乡村旅游“421”行动,支持建设一批休闲农业精品园区,引导农民在乡村旅游、田园康养、农耕体验、休闲民宿等领域创业就业增收。“十四五”期间,全省各类农业园区就业创业农民总量翻一番、乡村旅游新增就业创业农民工达10万人。(责任单位:省农业农村厅,配合单位:省发展改革委、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、省文化和旅游厅等)
6.发展微型产业集聚区促进就业。支持具备条件的中心镇发展专业化中小微企业集聚区,鼓励龙头企业通过来料加工、来样定做、来件装配等方式,带动小微企业发展农产品加工、电线电缆、纺织服装等产业。支持重点村发展就业帮扶车间、乡村作坊、家庭工坊,推进“粮头食尾”“农头工尾”等农产品小加工。引导“田秀才”“土专家”“乡创客”等乡土人才以及乡村工匠、文化能人、手工艺人等能工巧匠,创办家庭工坊,发展庭院经济,带动当地农民就业增收。“十四五”期间,全省微型产业集聚区、新型经营主体等新增家门口就业创业农民工110万人左右。(责任单位:省发展改革委,配合单位:省农业农村厅、省乡村振兴局、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等)
四、完善农民就近就业创业增收政策体系
7.开展技能培训。加快推进部省共建技能安徽、技工强省建设,依托职业院校、技工院校实施“雨露计划”,探索“工学一体”办学模式,加大新职业、新工种和紧缺岗位培训力度。向有培训意愿和需求的农村转移劳动力开展就业技能培训,针对在岗农民工开展岗位技能提升培训,增强农民就业创业增收能力。“十四五”期间,每年开展农民工补贴性培训30万人次以上。(责任单位: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,配合单位:省教育厅、省乡村振兴局、省妇联、团省委、省残联等)
8.强化要素保障。鼓励有条件的市县设立农民工返乡创业投资基金、担保基金,推进创业担保贷款“线上贷”,创新“园区贷”“信易贷”“银保担”等金融产品,全面开展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,引导信贷资源向返乡入乡创业小微企业倾斜。盘活农村存量土地资源,加大对涉农项目用地倾斜力度,优先保障返乡入乡创业用地。整合就业相关补助资金,对促进农民就近就业创业增收成效突出的地方及园区、项目、企业给予激励、补助。(责任单位:省地方金融监管局、安徽银保监局、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,配合单位:人行合肥中心支行、省财政厅、省自然资源厅、省委组织部、省数据资源局等)
9.优化公共服务。推广全省求职用工“一网通”平台应用,加强在乡农民工定期联系和分级分类服务,建立健全岗位储备机制和多方联动的快速响应机制,促进农民工省内省外、皖江皖北顺畅流动。把进城农民工纳入“三公里”就业圈服务范围,为有需要的农民工免费提供1次职业指导、3个适合岗位信息、1个培训项目。加大进城农民工住房保障力度,省级以上开发区“十四五”期间配建保障性租赁住房12.64万套(间)。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,推动进城农民在教育、医疗、养老、育幼、住房等方面享有与城市居民平等权利。以新生代农民工为重点推动参保扩面,引导灵活就业农民工按规定参加社保,推进失业保险、工伤保险向农民工全覆盖。开展送政策、送岗位、送信息、送服务进村入户行动,提升相关政策和服务的知晓度、精准性、体验感。(责任单位: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,配合单位:省教育厅、省卫生健康委、省民政厅、省住房城乡建设厅、省医保局等)